您好,欢迎来到呼和浩特市地情网!

追寻古城遗迹,探寻青城文脉 ——武川坝顶北魏阴山皇家祭天遗址
来源:时间:2023-11-07 09:01:44

阴山山脉作为蒙古高原与中原地区的分界线,素有“御边要地”之称,北魏时设六镇、建长城以抵御北方部族的入侵。拓跋鲜卑迁都平城后,仍常巡幸阴山,并设行宫、立坛祭祀,“巡幸行宫之所,各立坛,祭以太牢,岁一祭,皆牧守侍祀”。在呼和浩特大青山蜈蚣坝顶即有一座北魏皇家祭天遗址。

坝顶北魏阴山皇家祭天遗址位于武川县大青山乡坝顶村西南约1公里处的蜈蚣坝顶部,分布范围约1万平方米。2019—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了主动性挖掘。遗址由内而外由祭坛、内环壕、内垓、外垓、外环壕五部分组成。坝顶圜丘遗址圆坛形制与历代祭天圜丘基本相似,圜丘材质为三重黏土夯筑结构,占地面积7620平方米。祭坛位于最高一重的圆坛处,有“神木”残骸及大型木构建筑损毁和碳化痕迹。祭坛房址内部出土有北魏时期的陶器、石器、铁器等,在内环壕底部堆积中,出土了用于祭祀的动物骨骼,主要是马、羊的头骨和肢骨。

经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首批出土文物进行碳14初步测定,遗址使用年代约在公元430—490年。据推测,整个建筑可能毁于公元524年爆发的“六镇之乱”中。

祭天礼仪是中国最早形成的祭祀活动之一,始于秦统一六国后所举行的祭天大典。皇家祭祀常在东、南、西、北四郊设圜丘、坛或社,赋予其不同的祭祀功能。圜丘祭天为历代王朝皇家的专利。自汉代以后,祭天场所多以南郊为主、圜丘为附属的主要礼制建筑。在祭坛形制上,以圆形为主,层(重)数为三层或四层。《魏书·礼制》记载,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后,除在平城西郊、南郊进行皇家祭祀活动外,还在云中(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盛乐(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及北魏行宫阿计头殿的祭坛即坝顶皇家祭天遗址进行祭祀活动。

祭天是拓跋鲜卑一个很重要的文化传统和仪式。据《魏书》记载,拓跋鲜卑在多个重要时间节点、场合都进行了祭天仪式。在建立部落大联盟时, “(拓跋力微)三十九年,迁于定襄之盛乐。夏四月,祭天,诸部君长皆来助祭,唯白部大人观望不至,于是征而戮之,远近肃然,莫不震慑”;在复置代国时“太祖登国元年,即代王位于牛川,西向设祭,告天成礼” ;天兴元年,迁都平城后,“即皇帝位,立坛兆告祭天地”。

坝顶北魏阴山皇家祭天遗址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生动的实物见证。北魏在入主中原的过程中,不断吸收中原文化。“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拓跋鲜卑在迁都平城后,实质上实现了从部落大联盟到国家的转变,而祭天礼也相应从传统部落祭天习俗向国家制度化的祭天礼转变。在祭祀方面,将“郊”“丘”合一,坝顶圜丘虽不近都城,但附属于行宫。坝顶遗址既采用了中原传统的礼制建筑形制,也具有北方游牧民族圣山祭祀的特征,由此可见中原文化对北魏早期社会的渗透。


image.png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