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呼和浩特市地情网!

追寻古城遗迹,探寻青城文脉 ——北魏时期呼和浩特地区的军镇
来源:时间:2023-11-07 09:03:22

北魏于398年(北魏天行元年)迁都平城后,出于巩固统治和防御柔然、敕勒等族的需要,修筑了东起今河北省赤城县,西抵今内蒙古包头市西的绵延两千余里的长城,并在长城沿线地区设置了一系列军镇。军镇是一种特殊的地方建制,以军事建制为主,兼具行政职能。十六国时期,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后秦、大夏等政权都曾设立过军镇。这一地方建置模式被北魏沿袭。

在整个北魏前中期,六镇的地位极其重要六镇建立后,北魏王朝与柔然依大漠为界,六镇布列于漠南东西一线。六镇的建镇位置,多选择在阴山—燕山山脉以北、大漠以南的中间位置,这样便于南北方向上的掌控,镇城以南多为农耕区,镇城以北为敕勒等部游牧区。

据《武川县文物志》记载,武川县境内迄今为止共发现北魏古城址三座,包括土城梁古城、二份子古城、下南滩古城。其中,土城梁古城,学界已基本形成共识,为北魏行宫——阿计头殿故址。据《水经注·河水》记载:“(白道中溪)水发源武川北塞中,其水南流,迳武川镇城,城以景明中筑,以御北狄矣。”白道中溪水为现今的乌素图水,其源头在今武川县城一带。《水经注》载,白道中溪水流经武川镇城后,进入山谷中,河谷西侧的山顶之上阿计头殿,而“武川镇城”位于乌素图水流域、今武川县城可可以力更镇附近一带。据此,武川镇故址现存争议的为二份子古城和下南滩古城。

(一)二份子古城  位于武川县二份子乡政府西约500米处。古城西、南、北三面环山,巴拉盖河从东西两侧流过。古城平面呈正方形,东北角内折,东南角被河水冲毁,东墙残长630米,南墙残长730米,西墙长755米,北墙长700米。城墙墙体一定程度受损,后期多辟为道路或农田,夯层厚11~13厘米。除东北角城墙外,其他三个城角均有角台址,北墙残存一个马面,南墙、东墙各残存2个马面。东墙及南墙中部各开一门,西墙保存较完整。其中,南墙外设有瓮城,城门向南开,城门宽5.4米,东西外径约26米、内径约10米。古城西南部有一长方形小城,南北长约90米,东西宽约60米。今城内已辟为耕地,未发现建筑遗迹,地表散见的遗物主要为建筑材料和陶器,建筑材料集中分布在城内西南部,具有北魏时期典型特征。李益友先生在《中国北方长城考述》中认为,二份子古城为武川镇故址。

(二)下南滩古城  位于武川县城可可以力更镇西7公里处大青山乡下南滩村西北“瓦片地”。古城西为昆都仑河,北为低湿滩地,有一东西向冲沟。现仅南墙可见略高于地面的土垄。城内现已全部为耕地,中部偏北可见东西排列的三处台基,中间台基最高,约1米,地表未见其他遗迹。城内地表暴露大量筒瓦、板瓦及瓦当,还有少量砖块、柱础石。遗物以建筑台基周围分布最为密集,台基表面有大量红烧土块。根据建筑材料性质特征判定,此城为典型的北魏古城。

北魏六镇之民有鲜卑、汉、匈奴、敕勒等族,镇将多为鲜卑贵族。为加强军镇统治,巩固边境安稳,北魏王朝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禁止在朝中讲鲜卑语,把鲜卑复姓改为汉姓等。这些措施对于改善民族关系,增进民族融合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image.png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