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呼和浩特市地情网!

追寻古城遗迹,探寻青城文脉 ——汉代定襄郡属古城
来源:时间:2023-11-07 09:04:29

《汉书·地理志》载“定襄郡,高帝置”,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云中郡分为两部分,云中县以西为新云中郡,属汉;以东为定襄郡,属代国。西汉时期定襄郡郡治在成乐县(今和林格尔县盛乐古城),辖成乐、桐过、都武、武进、襄阴、武皋、骆县、定陶、武城、武要、定襄、复陆,共12县,辖地相当于今卓资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等地。东汉时期定襄郡郡治在善无县,位于今山西境内,辖桐过、武城、骆县、中陵、善无,共5县。其中,西汉时期的成乐、桐过、骆县、定陶、武城、定襄,共6县属今呼和浩特辖境。

(一)成乐县

《绥远通志稿》及《大清一统志》载“(定襄)郡治成乐,在今县治北二十里之古城,俗谓之土城村”“盛乐古城,在归化城南,俗谓之土城村”。据考证,成乐县为定襄郡郡治,即今和林格尔县盛乐古城,又称土城子古城。

 

如前文所述,古城遗址分南城、北城、中城三部分,其中南城即为成乐县,范围较小,位于整个古城的东南方。南城北长535米、东西残宽505米,为汉至北魏时期城垣,现存南墙、东墙南段与南北两区志鉴的一条东西横墙,地层内发觉有春秋、战国、两汉及北魏时的文化遗存;北城面积最大,中部东西宽1400米、南北长1450米,为隋唐时期城垣,地层堆积相对简单,主要为隋唐时期文化遗存;中城城垣呈长方形,沿河而建,南北670米、东西380米,为隋唐以后的城垣,地层堆积较为复杂,含战国至辽、金、元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

(二)桐过县

据《水经注》载“河水又南过赤城东,又南过定襄桐过县西。……河水于二县之间,济有君子之名。济在云中城西南二百余里。”根据李逸友先生在1956年时,对浑河两岸的考古调查证实,在浑河南岸的黄河东岸发现的这座汉朝古城即是桐过县城址,即今清水河县城嘴子古城。

古城位于北距浑河入黄河口处约1公里处,地处四面环沟的台地之上。古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约730米、东西宽430米。古城为汉代所筑,西邻黄河,东、南、北三面为黏土夯筑墙,保存较好。东墙中部设门。城内发掘有老虎山文化、朱开沟文化、战国、两汉时期的文化遗存。出土陶器有泥质灰陶,器形有敞口罐、小口罐、盆、盘口壶、平底壶、盂、碗、瓮及纺轮等;铁器有铁刀、铁镰等。

(三)定陶县

关于定陶县治为赛罕区榆林镇陶卜齐古城还是二十家子古城,存有争议。但在该两处古城均发掘有“安陶”字样的遗存,一是1959年在二十家子古城发掘的大量戳有“安陶丞印”“定襄丞印”等字样的封泥及西汉“半两”“五铢”钱币、陶器、残瓦等,二是19941995年间在陶卜齐古城发掘的带有“安陶”字样的空心砖瓷片。至于遗存中所印“安陶”与史书中所记“定陶”为何不一致,一说为因“定”与“安”字形似,故后世传抄错误,一说为《汉书》为避西汉淮南王刘安之名讳而改写,但其实为同一县名。此城于东汉时废弃。

除以上基本确定的县治所在古城外,另有骆县、武城、定襄县,该三县虽也在呼和浩特境内,但因缺少考古挖掘资料,暂时无法确定其城址的确切位置。涉及存有争议的古城遗址依次为:清水河县古城村古城、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古城、赛罕区西梁村古城。

西汉末年,王莽改制,对云中、定襄郡及其所辖县进行改名,云中郡更名为受降郡、云中县为远服县、咸阳县为贲武县、桢陵县为桢陆县、沙陵县为希恩县、阳寿县为常得县、武泉县为顺泉县;定襄郡更名为得降郡,其中对在今呼和浩特辖境的桐过县、安陶县更名为椅桐县、迎符县。王莽掌权时期,汉凶关系以战为主,和平交往的局面被打破。但纵观整个汉朝历史时期,呼和浩特平原上居住的北方各民族与汉王朝皆以和为主,在融合与交流中过着农牧、狩猎的生活。

image.png

陶卜齐古城出土的叠烧的陶碗

image.png

 

陶卜齐古城遗址出土的铁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