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呼和浩特市地情网!

追寻古城遗迹,探寻青城文脉 ——魏晋南北朝时的“白道”
来源:时间:2023-11-07 09:07:56

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中国历史自此进入了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呼和浩特地区处于拓跋鲜卑控制之下,并在此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北魏。

北魏初期,为了保卫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防御阴山以北柔然的侵扰,在北部沿边设置了六个军事要镇,包括:沃野镇(今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怀朔镇(今包头市固阳县)、武川镇(今武川县土城梁)、抚冥镇(今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土城子)、柔玄镇(今兴和县台基庙东北)、怀荒镇(今河北省张北县境),后又增设高平、御夷、薄律骨三镇。其中,在武川镇通往平城的交通要道处建造了白道城。

白道城位于回民区坝口子村南河槽东岸,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北扼大青山北麓蜈蚣坝山口,南邻土默特平原,是连接阴山南北及当时中西交往的交通要塞。

坝口子村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360米,分南北二城。北城分东、中、西三部分,城内西南角残留一段西墙和南墙,南墙有缺口,夯土层中包含有绳纹陶片板瓦、筒瓦等,是汉代遗物。北城中南部出土有石刻佛像背光残片,为典型的北魏晚期遗物。南城东墙保存较好,中间有一道南北向的土墙,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

从古城往北约1公里处,有通往大青山后的交通要道——白道。《太平寰宇记》载“白道川,当原阳镇北地,至山上,当路千余步,地土白色如灰,遥自百里即见之,即是阴山路也。”该路有一段由凝灰岩构成的山梁,高出地面约3~5米,宽约20~30米,南北长约380米,因色灰白,故称“白道”。白道周围一带的大青山为白道岭,其大致范围北至今武川县可可以力更镇,西至水磨沟一带。

白道城在地理位置上看是连接阴山南北的交通枢纽,也是北魏乃至其后多个朝代的军事要地,更是沟通中原与北方草原游牧地区及中国与中亚西亚诸国交流的要道。

北魏初期,柔然多次南下侵扰、攻城略地。公元424年,柔然可汗率兵六万,从阴山以北直下白道川,攻入盛乐宫。后太武帝在平城发兵,经白道川,大败柔然,收复失地。此时,白道城是为军事咽喉及交通要塞之地。而柔然初起时,实则依附于北魏,除朝贡、获得赏赐外,还与北魏进行贸易往来,以牲畜、皮毛换取中原地区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并学会种植、经营农业。在柔然与北魏的往来贸易中,白道城及白道川是重要的通道之一,双方也由此产生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1965年,白道城内出土萨珊波斯卡瓦德一世银币一枚、库思老一世银币三枚,其铸造日期相当于我国的北齐、北周时期。在白道城西的水磨沟口,曾出土罗马金币、金冠饰、金戒指、高足银杯等。由此可见,白道城在当时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交通要塞或中转之地。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的白道,既见证了各政权、部族之间的时战时和,更承载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