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呼和浩特市地情网!

追寻古城遗迹,探寻青城文脉 ——北魏建都盛乐与局部统一
来源:时间:2023-11-07 09:09:15

两汉以后,活动于大兴安岭北麓的拓跋鲜卑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南迁,渐至河套以北的阴山地区。曹魏政权在完成对北方地区的局部统一以后,并未能在今内蒙古地区实施有效治理。220年(曹魏黄初元年),曹魏重置并州,放弃了陉岭(今山西省代县西北)以北地区。此时,魏晋政权在内蒙古地区唯一直接控制的地方行政建置是位于今额济纳旗一带的西海郡居延县。战国秦汉以来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设置的云中、定襄等郡,均已迁至今山西省境内。裁撤郡县的主要原因在于内蒙古地区已成为鲜卑诸部的活动区域,而魏晋政权主要通过册封鲜卑部落首领等形式对这一地区实施羁縻治理。

258年(曹魏甘露三年),拓跋力微率领鲜卑、匈奴、乌桓等20余万人迁于定襄郡盛乐城,即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形成了以拓跋部为首的部落联盟。至此,盛乐一带成为拓跋鲜卑的核心活动区域。魏晋时期,鲜卑部落首领都比较注重维护与中原政权的关系,通过朝贡、互市等方式加强与中原地区的交往,同时,遣质子入中原,学习汉文化。其中,拓跋什翼犍就曾以质子身份在后赵都城襄国生活10年,深受中原制度文化熏陶,即带代王位后采用中原王朝传统年号纪年法,仿照中原王朝职官体系建立官制,并颁布律法,发展经济。直至386年(北魏登国元年),拓跋珪在牛川(今呼和浩特市西南)大会诸部,即代王位,改元登国,迁都盛乐,改国号魏。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正式建立北魏王朝。

北魏都城盛乐位于和林格尔县上土城村北1公里处。古城东傍蛮罕山,北依大青山,西濒黄河水道,南扼杀虎口,地处中原通往漠北的山口要冲地带,地理位置险要。

前文已述,古城分南、北、中城三部分,其中中城即此时所建,沿用定襄郡成乐县城址。中城沿河(宝贝河)而建,南北长730米,东西长450米,文化堆积最深处10余米,含战国、汉、魏晋、唐、辽金元等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在对古城城址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大量具有鲜卑文化特点的器物。在南城发现有束颈敞口印花纹陶壶、陶瓮、陶罐等器物,反映了鲜卑人在古城居住生活的实际状况;在中城发现有黑面磨光筒瓦、板瓦、莲瓣纹瓦当等建筑构件,表明当时的城市建筑已经达到了相当程度;城外发现较多鲜卑墓葬,也证实了鲜卑人在古城生养死葬的事实。

北魏建立后,历经50余年,统一了包括内蒙古在内的黄河流域。拓跋鲜卑建立政权后,由北方草原游牧区域逐步向南进入农耕区域,为促进农业发展,拓跋珪时就曾在盛乐附近实施“息众课农”政策,后在境内实施均田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