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呼和浩特市地情网!

追寻古城遗迹,探寻青城文脉 ——秦汉时期云中郡属古城
来源:时间:2023-09-06 14:20:34

战国时期,赵国置云中郡,辖境包括阴山南麓呼和浩特平原及以南山区丘陵地带,今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等都在统辖之内。秦袭赵制,秦之云中郡与赵之云中郡辖境相当。但为巩固边疆、充实边防,秦实行“实边政策”,大批人口被强制或奖励迁到边疆,因而秦之云中郡较赵之云中郡在经济、军事实力及政治地位上都有所提高。后,秦骤亡,北部边疆空虚,匈奴乘虚而入,云中地区一度归单于庭管辖,“而单于庭直代、云中”。

汉初袭秦制,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之云中郡辖十二县,现可考证的辖县有云中、襄阴、咸阳、原阳、北舆、桢陵、武泉、沙陵、骆县,共九县。汉高祖十一年,云中郡分为两部分,云中县以西为新云中郡,属汉;以东为定襄郡,属代国。其后,云中郡所辖县基本定型,共包括11个县:云中、武泉、咸阳、北舆、陶林、桢陵、沙陵、沙南、原阳、阳寿、犊和。其中,云中县治所在今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即云中古城,另有7个县属今呼和浩特辖境。

(一)沙陵县

《绥远通志稿》载:“沙陵故城,亦汉云中郡属,在今托克托县西北境黄河东岸,其他有金河泊,古称沙陵湖。今虽不在,然虽不在,然县或以斯湖得名也。”据考证,沙陵县治所即今托克托县中滩乡哈拉板申村东北的哈拉板申古城。

古城地形东高西低,平面呈方形,边长525米。城墙为夯土板筑,现残存北墙、东墙,城内东北角设子城,方形,边长约213米。古城内多出土铜钱、铜镞;子城地表散布很多砖、瓦等建筑构件和盆、罐等陶器残片,其中板瓦饰绳纹,瓦当饰卷云纹。1974年,在古城东侧出土一枚铜质官印,边长2.3厘米,印文为篆书“云中丞印”。

       

image.png

“云中丞印”

 

(二)桢陵县

《汉书·地理志》载:“桢陵,缘胡山在西北,西部都尉治。莽曰桢陆。”据考证,桢陵故城即今托克托县燕山营乡章盖营村章盖营古城。

古城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300米,东、北两墙保存较完整,南墙仅存一段,最高处5米。城内地表散布很多汉代典型器物和纹饰的陶片。20世纪80年代初,古城内收集到一块陶片,上面残留“丑有”二字,篆书,字长宽各1厘米。2004年,在地表采集到一块带有纹饰的残陶片,篆书戳印“司马文君”。

(三)原阳县

《水经注》载:“又有芒干水……其水西南迳武皋县,王莽之永武也,又南径原阳县故城西,又西南与武泉水合。”据推测,原阳县城址即今赛罕区金河镇八拜村八拜古城。

古城位于赛罕区金河镇八拜村东,古城平面大体呈长方形,南、北墙各长约420~440米,东、西墙各长约520~550米。城墙夯筑而成,北墙保存较好,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破坏。城内文化堆积较厚,地表散布大量陶片及绳纹砖、瓦等。城南发掘有西汉中晚期墓葬3座。

(四)武泉县

武泉县在史书中多有提及,常与云中并列,据《史记·绛侯周勃列传》载“以将军从高帝击反韩王信于代,降下霍人。以前至武泉,击胡骑,破之武泉北”,可见其在两汉时期防御匈奴的重要军事地位。《绥远通志稿》及《汉书地理志汇释》均推测武泉县在今呼和浩特东北处。因此,部分学者推测其为新城区塔布陀罗亥古城,即塔利古城。

古城城址平面呈“回”字形,分为内、外两城。外城平面似方形,城址东西长约1260米,南北宽约1250米。城墙夯筑,南墙正中开门。内城位于外城中部偏北处,平面似方形,周长约1400米。城内地表散布大量釜、罐、盆、钵等器物的陶片,以及筒瓦、板瓦等遗物。

关于塔利古城的行政建置,一直存有争议,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为陶林县或北舆县治所。

除以上四县基本确定的县治所在古城外,另有北舆县、阳寿县、陶林县,该三县虽也在呼和浩特境内,但因缺少考古挖掘资料,暂时无法确定其城址的确切位置。涉及三县存有争议的古城址包括:沙梁子古城、哈拉板申西古城、蒲滩拐古城。

纵观云中郡沿革历程,从赵国至秦汉,无论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还是秦汉王朝为巩固边疆而实行的“实边政策”“汉匈和亲”等,始终都是民族交流交往频仍的地区。


友情链接: